按照省、市、县关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威远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驱动,重塑威远教育空间版图,构建我县教育“鼎兴”发展新格局。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提高效益、群众满意”的思路,确保到2025年底前,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布局优化合理、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充足充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优质高效,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优化布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到2025年,全县拟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共55余所。其中撤销40所(幼儿园23所,小学教学点17个),转变办学类型8所,合并7所。拟新(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共8所,其中拟迁建竞力学校1所、职中1所、初中1所。
2021年,拟撤销30所(幼儿园17所、10人以下教学点13个),转变办学类型8所(4所小学调整为教学点、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为小学),合并4所学校(2所小学、2所初中)。迁建竞力学校,新建县城小学1所,新建县城区公办幼儿园2所、乡镇2所。
二、重点任务
根据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布局情况(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25所,幼儿园124所,学生及在园幼儿79284人,在编教职员工有5317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学生10497人;初中31所,学生19003人;小学55所,学生32849人;村校29所,学生510人;中职2所,学生2856人;特殊教育、电大、师培中心各1所),拟按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开展我县学校布局调整任务。
(一)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工程。高中:保持现有校点布局。威远中学、凤翔中学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竞力学校、龙会中学、自强中学不再扩大招生规模;县职中规划将整体迁建,扩大招生规模。初中:整合规模较小、地缘相近学校。2021年拟对4所学校整合(庆卫初中与庆卫中心校整合、威煤中学与黄荆沟中心校整合);调整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小学建制(坭河小学、复立小学、中新小学、保卫小学);迁建白塔初中。小学:新建县城小学2所,分别是花城小学、城西小学);调整4所50人以下完小为村校(东联镇百胜小学、连界镇两河光华小学、越溪镇永建小学、界牌镇新华小学);教学点:撤并10人以下教学点13所(严陵镇宋埝村校、严陵镇平山村校、山王镇长岭村校、连界镇船石村校、越溪镇发展村校、越溪镇吉祥村校、连界镇沙湾村校、向义镇大冲村校、向义镇柏林村校、东联镇牛皮场村校、东联镇靖和石岭村校、小河镇开元村校、龙会镇钢铁村校);学前教育:新建县城区4所、乡镇2所公办幼儿园(向义镇、界牌镇中心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二)实施闲置校舍转化利用工程。坚持“公益为主、教育优先,综合利用、分类解决”的原则,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源。撤并后的闲置校舍应主要用于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校外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富余资源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还可用于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职业教育实践基地,或结合实际集中改建教师周转房或移交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土地置换异地新建学校、用于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其他公益事业。完善闲置校园校舍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政策,确保处置收益全额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三)实施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要求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快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做到“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 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服务人员和兼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配足必需生活设施设备,确保“需住尽住、应住全住”。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齐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实施优质学校引领示范工程。立足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一手补短板一手抓示范,一手调存量一手强增量,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重点打造示范校,即2025年前全县打造遴选3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1所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1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实行重点奖补、动态管理,带动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五)实施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部分乡村学校撤并后,将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要让路程远的学生能上学,能住校,不因寄宿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我们将办好 10所寄宿制学校(小河镇中心校、碗厂中心校、山王镇中心校、观英滩镇中心校、两河中心校、连界镇中心校、威煤中学、竞力学校、新场中学、龙会中学)。
(六)实施基层教师安身安心工程。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按照“节约集约、面积适宜、功能完善”的原则,统筹规划我县山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加大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心镇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确需长期保留的边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离家较远支教教师、交流教师、新进年轻教师等校外“租房难”“租房贵”问题。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县教育体育局负责编制我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做好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及立项工作;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将学校布局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依法保障建设用地;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将学校市政配套设施纳入城镇公共建设管理;县财政局负责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县民政局负责结合两项改革加强对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工作的指导;县委编办负责调整和完善教职工编制政策;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落实教师招聘、职称、岗位、待遇等相关人事政策;县交通运输局负责规划公路交通布局和客运公交,满足师生交通需求;县卫生健康局负责预测人口出生率及增减变化,为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风险防控。坚持“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原则,既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难、无学上,又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确保“建”起质量、“撤”得平稳、“并”出活力。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历史沿革、尊重基层实际,不搞“一刀切”,避免简单化,严格学校撤并程序,确保撤并工作平稳有序。对确需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要在师资配备、校舍维修、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对规划撤并但目前暂时尚不能撤并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按照规定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对已经撤并的小规模学校,由于当地生源增加等原因确有必要恢复办学的,要按程序恢复。
我县学校校点布局将以两项改革为契机,与“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按教育规律加强立德树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将全面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全面构建威远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按照省、市、县关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威远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驱动,重塑威远教育空间版图,构建我县教育“鼎兴”发展新格局。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提高效益、群众满意”的思路,确保到2025年底前,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布局优化合理、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充足充分、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优质高效,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优化布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到2025年,全县拟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共55余所。其中撤销40所(幼儿园23所,小学教学点17个),转变办学类型8所,合并7所。拟新(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共8所,其中拟迁建竞力学校1所、职中1所、初中1所。
2021年,拟撤销30所(幼儿园17所、10人以下教学点13个),转变办学类型8所(4所小学调整为教学点、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为小学),合并4所学校(2所小学、2所初中)。迁建竞力学校,新建县城小学1所,新建县城区公办幼儿园2所、乡镇2所。
二、重点任务
根据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布局情况(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25所,幼儿园124所,学生及在园幼儿79284人,在编教职员工有5317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学生10497人;初中31所,学生19003人;小学55所,学生32849人;村校29所,学生510人;中职2所,学生2856人;特殊教育、电大、师培中心各1所),拟按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开展我县学校布局调整任务。
(一)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工程。高中:保持现有校点布局。威远中学、凤翔中学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竞力学校、龙会中学、自强中学不再扩大招生规模;县职中规划将整体迁建,扩大招生规模。初中:整合规模较小、地缘相近学校。2021年拟对4所学校整合(庆卫初中与庆卫中心校整合、威煤中学与黄荆沟中心校整合);调整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小学建制(坭河小学、复立小学、中新小学、保卫小学);迁建白塔初中。小学:新建县城小学2所,分别是花城小学、城西小学);调整4所50人以下完小为村校(东联镇百胜小学、连界镇两河光华小学、越溪镇永建小学、界牌镇新华小学);教学点:撤并10人以下教学点13所(严陵镇宋埝村校、严陵镇平山村校、山王镇长岭村校、连界镇船石村校、越溪镇发展村校、越溪镇吉祥村校、连界镇沙湾村校、向义镇大冲村校、向义镇柏林村校、东联镇牛皮场村校、东联镇靖和石岭村校、小河镇开元村校、龙会镇钢铁村校);学前教育:新建县城区4所、乡镇2所公办幼儿园(向义镇、界牌镇中心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二)实施闲置校舍转化利用工程。坚持“公益为主、教育优先,综合利用、分类解决”的原则,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源。撤并后的闲置校舍应主要用于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校外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富余资源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还可用于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职业教育实践基地,或结合实际集中改建教师周转房或移交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土地置换异地新建学校、用于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其他公益事业。完善闲置校园校舍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政策,确保处置收益全额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三)实施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要求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快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做到“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 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服务人员和兼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配足必需生活设施设备,确保“需住尽住、应住全住”。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齐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实施优质学校引领示范工程。立足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一手补短板一手抓示范,一手调存量一手强增量,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重点打造示范校,即2025年前全县打造遴选3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1所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1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实行重点奖补、动态管理,带动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五)实施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部分乡村学校撤并后,将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要让路程远的学生能上学,能住校,不因寄宿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我们将办好 10所寄宿制学校(小河镇中心校、碗厂中心校、山王镇中心校、观英滩镇中心校、两河中心校、连界镇中心校、威煤中学、竞力学校、新场中学、龙会中学)。
(六)实施基层教师安身安心工程。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安身工程”,按照“节约集约、面积适宜、功能完善”的原则,统筹规划我县山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加大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心镇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确需长期保留的边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离家较远支教教师、交流教师、新进年轻教师等校外“租房难”“租房贵”问题。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县教育体育局负责编制我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做好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及立项工作;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将学校布局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依法保障建设用地;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将学校市政配套设施纳入城镇公共建设管理;县财政局负责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县民政局负责结合两项改革加强对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工作的指导;县委编办负责调整和完善教职工编制政策;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落实教师招聘、职称、岗位、待遇等相关人事政策;县交通运输局负责规划公路交通布局和客运公交,满足师生交通需求;县卫生健康局负责预测人口出生率及增减变化,为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风险防控。坚持“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原则,既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难、无学上,又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确保“建”起质量、“撤”得平稳、“并”出活力。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历史沿革、尊重基层实际,不搞“一刀切”,避免简单化,严格学校撤并程序,确保撤并工作平稳有序。对确需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要在师资配备、校舍维修、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对规划撤并但目前暂时尚不能撤并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按照规定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对已经撤并的小规模学校,由于当地生源增加等原因确有必要恢复办学的,要按程序恢复。
我县学校校点布局将以两项改革为契机,与“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按教育规律加强立德树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将全面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全面构建威远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