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藤编制作
富鑫针织厂生产车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威远县主动挑战、积极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灵活就业新道路,为更多群众点亮在家门口增收的希望之光。
多元模式赋能 打造灵活就业“新舞台”
威远县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灵活就业模式,在多个镇搭建起就业“新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追逐梦想、实现价值。
在位于高石镇禾丰村的富鑫针织厂,这家今年5月成立的企业,创新推出贴心的“居家生产”方式,宝妈们只需领取材料回家,便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毛衣代加工,通过计件方式获取报酬。
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富鑫针织厂负责人刘艳辉对宝妈们的两难处境感同身受。“在这里,有曾经在沿海工厂打工的姐妹,也有多年全职带娃的宝妈。”她轻轻抚摸着刚织好的毛衣,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现在,她们既能每天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又能每月获得几百到数千元不等的收入。每次看到她们领工资时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这就是我返乡创业最大的意义。”如今,“居家生产”方式完美的平衡了家庭与工作,让宝妈们告别了艰难抉择的困境。
走进东联镇盐井村的藤编工作室,“免费培训+上门服务”模式为村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就业增收大门。据悉,该工作室秉持惠民助民理念,不仅免费传授藤编手艺,还提供“原料送到家+成品上门收”的一站式贴心服务。目前,已有40余名村民熟练掌握了藤编技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编织出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同样,山王镇凤凰秸秆工艺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环保与增收双赢。曾经被视为无用之物的秸秆,在村民们的巧手下,通过染色、压型、编织等一系列工序,变成一件件色彩丰富、形态逼真的工艺品,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保难题,又实现了就业增收。秸秆编制技艺传承人张小燕介绍道:“这里主要以居家就业为主,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有收入。现在已经带动村里百余人就业,收入从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
新店镇凤翔针织羊毛衫厂采用“集中加工+分散代工”方式灵活用工,也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目前,该工厂已带动90余人就业,其中留守妇女占比超过80%,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赚钱与照顾家庭两不误的梦想。
多方联动发力 共筑就业“强后盾”
威远县居家灵活就业模式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政府部门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多方联动。
威远县人社局充分发挥劳务服务体系作用,精心组织各镇劳务经办骨干和劳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深入各地开展实地考察。威远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卢军介绍说:“前期,我们通过详细摸排和实地调研,筛选出12家能够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的优质企业。在县人社局的牵头下,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县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各镇劳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现场参观、调研。让大家把了解到的企业情况、灵活就业的优势和相关政策带回去,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帮助更多农村群众实现灵活就业。”
企业在推动灵活就业过程中,也展现出强烈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藤编工作室的“免费培训+上门服务”,还是秸秆工艺合作社对生产工艺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都体现了企业为群众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严陵镇劳务专合社工作人员胡小惠感慨地说:“这次交流学习收获很大,每个企业都独具特色,为我们发展居家灵活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我们将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努力为企业和有居家灵活就业需求的群众牵线搭桥,既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又能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双赢。”
展望未来发展 书写就业“新篇章”
目前,威远县已有9个镇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带动1090名人员就业。威远县将对典型经验进行深入梳理总结,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成功的灵活就业模式。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搭建更多高效便捷的灵活就业对接平台。此外,威远县将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实用的技能培训,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不断丰富就业岗位类型,切实提升就业质量。
威远县人社局局长蒲丽梅表示:“我们不仅要关注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问题,更要重视农村地区普通劳动人群,尤其是时间不自由的‘宝妈’和大龄人员的就业需求。我们鼓励更多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大家脱贫不返贫,生活越过越红火。”
就业不必远方,幸福就在家乡。威远县用创新与温度,重新诠释“工作”的内涵与意义,让灶台边也能编织梦想,屋檐下也能收获希望。越来越多的群众“就业不离家、增收不离乡”,在威远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原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向倡慧 徐子媛 内江融媒记者 熊碧宇 文/图
相关附件:
【打印文本】【关闭】
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